文/王紫宁 图/甘州区博物馆
湿润的宣纸覆上古老的碑刻,富有节奏的捶拓声在空间中回响——百余名甘州中学研学团成员屏息凝神,运用传统技法尝试唤醒沉睡千年的文字与纹饰,墨色浸入凹痕的瞬间,仿佛能摸到历史温度。
短短数日间,这项承载千年历史印记的非遗技艺,以“可观、可感、可操作”的沉浸式体验,先后走进张掖中学、甘州府城钟鼓楼及河西学院。从6月21日张掖中学体育馆内“拓古传今·非遗薪火耀校园”的流动文化课堂,到甘州府城钟鼓楼内的深度研学,再到河西学院师生学子的交流互动,不同年龄段的学子得以亲手触碰历史的脉络。
“拓片绝非简单地复制,它被誉为‘立体的史书’,”甘州区博物馆馆长邹建荣阐释了这项非遗的独特价值,“它以最纯粹的黑白两色,将三维碑刻转化为二维图像,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活动中,博物馆讲解员生动讲述着每一幅展品背后的故事,学子们关于“拓片内容所在”“制作原理”及“能否亲手操作”的疑问,在随后的体验环节一一得到解答。
“制作拓片需遵循‘一清二固三打四墨五揭’的要领,”博物馆工作人员边示范边讲解。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学生们严谨操作:清理器物表面确保无尘;铺上宣纸,借助水雾使其与碑体紧密贴合,排除气泡;随后均匀施力捶打;拓包蘸墨后,控制力道轻拓上墨;待纸张干至合适程度,再小心揭下。从张掖中学学生清理仿制碑面时的专注,到甘州府城研学团成员铺纸、捶实、上墨的细致,再到河西学院历史系学生探讨墨色浓淡、捶打力度对信息保真影响的严谨,每一个步骤都让参与者深刻体会到这项古老技艺的精妙与深厚的文化内涵。
活动现场,指导的历史教师观察到:“亲眼见证斑驳碑文在手中逐渐清晰呈现的‘显影’过程,这种沉浸式学习的震撼远超课堂讲授。”当一方方拓片在学生手中完成展开,无论是棱角分明的隶书笔画,还是浮雕战马飞扬的线条,都引发现场惊叹。亲手完成古朴雅致的作品后,学子们脸上无不洋溢着兴奋与自豪的笑容。
“这是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延伸,也是‘馆校合作’的创新实践,”甘州区文体广电旅游局负责人表示,“通过‘文物+研学’模式,我们不仅传授了拓片技艺,更在年轻一代心中植入了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显著增强了他们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据悉,此系列活动已吸引逾千名学子参与体验,完成拓片作品150余幅。
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专业力量,张掖市、甘州区两级博物馆将流动文化课堂送入校园,让沉睡的碑刻在年轻的手中焕发生机。当一方方拓片在阳光下自然阴干,升腾的墨香不仅传递着古老碑文的印记,更涌动着文化血脉在青年群体中传承的蓬勃力量。这项古老的精密信息保存技术,正通过“可观、可感、可操作”的实践,在新时代的校园里焕发新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注入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