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宫廷刻本大藏《大明三藏圣教北藏》于北京开刻,正统五年(1440年),英宗朱祁镇颁诏“以一藏安置陕西甘州卧佛寺,永充供养”。正统六年(1441年),《北藏》首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由钦差讲经兼赐宝藏的圆融显密宗师道深运至张掖。钦差镇守陕西甘肃等处御马监兼尚宝监太监鲁安公王贵(法名朵尔只省巴)为“上以图报列圣宠赐之洪恩,下以效资宗祖栽培之厚德,更计显考昭勇将军王公、显妣吴氏太淑人,由乎善利泛慈航,登彼岸于菩提,次及己躬雪衍,尤增富寿于景运”,集地方名士以《北藏》首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为蓝本,泥金恭笔书造了金银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以千字文排序,置三十函,每函五本,每本两卷,合为十卷,并于每函卷首扉页置精美的金线描曼荼罗画一幅。



史实可知,除对于皇帝宠幸的感恩图报,王贵的崇佛与尚佛也是促成王贵泥金书抄金银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直接动机。《甘州府志》中记有:“宣德间,太监王贵具疏请颁寺额,乞赐藏经。”张掖大佛寺藏《万寿塔碑记》也明确记载了明正统六年太监王贵在张掖大佛寺的一些佛事活动,“北庑殿之后旧有万寿塔基址……于其上发出旧塑佛四尊,各向四面坐菩萨侍立者八尊,又有镇塔舍利用玛瑙盒盛储及七宝等物,俱不敢动移。钦差镇守甘肃等处御马监兼尚宝监太监王贵同左少监李贵…等共发誓愿,重新兴建宝殿于塔基上,铸铜佛三尊奉安殿中,铜塔置于殿顶之上,特镌石为记。并置原镇宝物再增添舍利宝贝以银盒石函盛储,埋藏于殿基之下……”另外,单就《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而言,它本就是一部以说空、无相、无得等义的诸部般若集成的佛学经典,为一切大乘教法之所遍集。同时,此经亦是密乘教法的渊源,时常诵念供养此经,不但具无上之功德,也可镇国消灾。诸多的原因促使太监王贵发愿恪志谨抄以领佛法教义之精妙深奥,并且以曼荼罗的图画方式来展现王贵心中所观想的佛国净土的庄严绝妙,一项规模浩大的书写工程就此展开。




正统七年(1442年),太监王贵“志愿不遂而殁”,左少监太监李贵承其遗志,最终完成了这部金经的抄造工作。或许受财力所限,由太监李贵监造的这部分经书,无论是从书写的结体方正程度、金银粉的用量和扉页曼荼罗画的繁缛富丽方面,与王贵写经相比,都稍显逊色。


-END-



>>扫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