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玲
在社会文明新风尚的浪潮中,一场关于移风易俗的变革正在悄然重塑婚姻观念。如今,越来越多的地区涌现出低彩礼的动人故事,不仅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更让爱情与婚姻回归本真。
近年来,甘州区把抵制高额彩礼作为移风易俗工作的主要内容来抓,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协同推进,综合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文明婚嫁新风尚逐步形成。
甘州区新墩镇青松村老党员朱忠年多次参加镇村举办的“移风易俗大讲堂”,对“婚姻始于爱,彩礼归于礼”的新风尚有了深刻地理解和认同。他认识到,作为一名党员,不能当旧习俗的“跟随者”,而要做新风尚的“先行者”。
当朱某的女儿与男友谈婚论嫁时,传统的“彩礼关”如期而至。男方家庭深知当地彩礼行情,既怕失礼数,又为动辄十几万的金额发愁。最终,准女婿硬着头皮,带着东拼西凑的礼金来到朱某家中,忐忑地提及彩礼一事。
出乎所有人意料,朱忠年非但没有接下礼金,反而严肃地批评了准女婿:“你们年轻人未来的幸福,怎么能被这笔债压垮?我今天收了这钱,你们小两口明天就要勒紧裤带还债,这不是结亲,是结债!”他耐心地向家人及男方父母解释“零彩礼”的好处:“第一,两个孩子真心过日子,不需要用彩礼铺路,我们不能让孩子们的婚姻从负债开始;第二,让子女能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让孩子婚后能专心经营小家庭,我们不能让老规矩绊住孩子的幸福;第三,孩子日子过好了,将来好好孝敬双方父母,我们两家关系更纯粹,往后走动更紧密,这就是我们双方老人最大的期盼。”
朱忠年的一席话,如同一阵清风,吹散了笼罩在两个家庭心头的阴霾,也让准女婿深受感动与教育,深刻理解了婚姻的真谛在于人与人的结合,而非财与物的交换。
朱忠年“嫁女不收分文”的事迹,迅速在四里八乡传为美谈,成为了新墩镇移风易俗工作中最具说服力的“活教材”。起初,还有村民议论“老朱傻”,但看到朱某家与亲家关系和睦,小夫妻日子红火,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反思和效仿。
“看看老朱家,女儿没要彩礼,反而过得最好最孝顺,咱们也该改改老观念了。”大家纷纷表示。
朱某家庭的“零彩礼”选择,绝非简单地特立独行,而是在时代新风感召下,一位老党员将个人选择融入国家乡村治理和文明建设大局的自觉行动。它生动诠释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核心价值,精准破除了“彩礼等于身价”的陈腐观念,为乡村青年追求美好生活开辟了一条光明路径。
近年来,甘州区高标准开展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工作,印发甘州区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工作《重点任务清单》和《推进计划》,细化6个方面22项具体任务,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压实治理责任,推动综合治理工作走深走实。制定发布甘州区农村彩礼倡导性标准和定聘迎娶礼仪规范,倡导“低彩礼”“零彩礼”,规范宴席规模及礼金标准,简化婚嫁流程,为治理工作提供清晰执行遵循。大力推行“红黑榜”动态管理和文明积分制度,对“零彩礼”“低彩礼”家庭给予正向激励,对违反村规民约、索要高额彩礼的行为进行劝导警示。严格落实党员干部、公职人员、村组干部婚嫁事宜报备制度,签订抵制高额彩礼承诺书3600余份,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筑牢移风易俗制度防线。
同时,构建“线上+线下”“节日+日常”的立体化宣传网络,制作编排系列短视频等作品32期,原创文艺作品16场,发放宣传资料2.8万份,覆盖群众超5万人次。注重发挥榜样引领和家风浸润作用,培树“文明风尚家庭”等典型23户,开展家风家教宣讲和主题活动48场次,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群众。近三个月,全区117对新婚群体中,“零彩礼”6对、“低彩礼”52对,彩礼金额同比下降21.8%,婚恋负担切实减轻,文明新风渐入人心。
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彩礼限额、婚嫁礼仪等核心事项,通过电话调度、实地督导、随机抽查、交叉复审等方式,指导244个村全面完成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章程修订完善工作。吸纳1680余名村“两委”成员、乡贤能人、志愿者等力量,组建244支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建立区、镇、村三级适龄未婚青年信息库,面向8279人靶向开展婚恋观念引导、婚庆事宜协商、矛盾纠纷调解等服务,累计成功劝导高彩礼家庭22户,推动镇域彩礼均价从10.2万元降至7.8万元,移风易俗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