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1日 (周三)   2~ 20℃   多云
【媒体看甘州·新甘肃】甘州区:“老校舍”变身“粉皮厂” 闲资产转化致富路
2025-08-08 17:16:14 责任编辑:王睿 审核:李晓霞 来源:新甘肃
分享到微博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许航

8月的甘州,降雨颇多,上秦镇高升庵村绿意满满,丰收在即。沿着整洁的水泥路前行,一座红砖院落格外醒目,这里曾是村里废弃多年的老校舍,如今大门上“张掖市欣丰源粉皮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的铜牌熠熠生辉,车间里机器轻鸣,晾晒场上雪白的粉皮如薄纱铺展,曾经沉寂的校园,正飘着淀粉与烟火交织的幸福味道。

闲置校舍“变废为宝”老房子长出新产业

上秦镇高升庵村曾是上秦镇典型的“空心村”,村内无支柱产业,十年前,青壮年劳动力像候鸟般外迁,随着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校舍逐渐闲置,连带着村集体也“没了底气”。

“教室漏雨、操场荒草丛生,看着老房子一天天破败,村民们都觉得可惜。”村党支部书记高建磊感慨道,“今年镇上开展闲置资产盘活行动,我们盯着这片占地7000平方米的场地反复琢磨:能不能把老房子变成聚宝盆?”

经过村“两委”牵头、党员代表商议、村民大会讨论,结合村里传统手工粉皮制作手艺,一个“旧校舍改造+特色食品加工”的计划逐渐清晰。2025年3月,村集体联合种植大户成立欣丰源粉皮公司,投资50万元启动改造,将原教室改造成面粉搅拌区、粉皮冲洗区,风淋室、避光阴干区、仓储区等,原来的土操场也铺设渗水砖,全部改造为标准化晾晒场。

“现在你看,从和面、摊制到晾晒、包装,3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全流程封闭管理,2000多平方米的晾晒场用极密铁丝网360度覆盖,既通风又能防虫鸟,比露天晾晒卫生标准高多了!”站在晾晒场旁,公司负责人高峰指着头顶的“银网”介绍,“以前家里做粉皮规模小、产量不足、现在有了标准化车间,一年四季都能稳定生产,日产500斤优质手工粉皮,刚做好就被本地超市和电商平台抢着订货!”

全产业链“细作文章”老产业焕发新活力

在粉皮厂的晾晒车间,65岁的村民张淑兰正熟练加固着晾晒网:“我在老校舍读过书,现在人老了干不动体力活,就过来当晾晒工,每月能挣3000多块,比种玉米强多了!”

像张淑兰一样,粉皮厂吸纳了6名本村村民就业,人均月收入超过2800元。更让村民惊喜的是,粉皮厂不仅“消化”了闲置校舍,还盘活了村里的“边角经济”。

“我们发现,阴雨天没法晾晒粉皮时,村子里的芨芨草正好派上用场。”高峰说,村集体组织妇女们编织芨芨草扫帚,每把成本6元,卖给周边农户和环卫公司能赚8元,“一天能编100多把,在厂子工闲时也能增加收入。更妙的是,我们把面粉‘吃干榨尽’,制作粉皮剩下的面筋,不能在太阳下晾晒,这样阴雨天我们正好能腾出工人在室内加工面筋,做成俏销的副产品!”

“我们算了账,每100斤面粉能出70斤淀粉(做粉皮)、25斤面筋,现在面筋成了‘第二产品’,日产粉皮500斤,面筋能出125斤,按现在的收购价,仅面筋一项每天就能多赚1000多块!”高峰欣说。

从春到冬,粉皮生产、面筋加工、草编加工、季节性劳务,老校舍的“时间价值”被充分挖掘,形成了“主产业+副产品”的全年收益链。

闲置资产“活化运营”精打细算唤醒村资源

夕阳西下,粉皮厂的大灯再次亮起,将“张掖市欣丰源粉皮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的招牌映得发亮。

“老校舍变身粉皮厂”,是上秦镇探索“闲置资产盘活+特色产业培育”的生动实践,上秦镇项目办负责人王博介绍。这座曾经承载着琅琅书声的老校舍,正用最质朴的方式,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故事,在这里,闲置的校舍“活”了,空荡的村子“暖”了,村民的日子,正随着粉皮的舒展、面筋的飘香,一天比一天更有盼头。

而高升庵村的实践,也正像一颗种子,在上秦镇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越来越多的闲置资产,正等待着被唤醒、被激活,共同绘就一幅“遍地是资源、处处能增收”的乡村共富图景。

近年来,甘州区上秦镇已梳理闲置校舍、废弃厂房等资产10余处,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先后落地李家湾服装加工厂、下秦绿松瓜果庄园、徐赵寨千头奶牛示范产业园、徐赵寨乡村民宿和农家乐等项目5个,带动200余户村民增收,村均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万元。


主管单位:中共甘州区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甘州区融媒体中心 甘州区广播电视台
陇ICP备05003420号-1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220037 甘公网安备:62070212003-22001 
新闻热线:0936-8215223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