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融媒讯 (记者 冯强)“一根主棒撑头颈,两根手杆舞乾坤。”在甘州府城的老茶馆里,一场跨越百年传承的杖头木偶戏正在精彩上演。第九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邵卫红和她的团队用三根木棒,让身高近一米的木偶“活”了起来。
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作为河西走廊上最后一支秦腔木偶戏班,今天邵卫红带领他的团队走进甘州府城的甘州老茶馆,自从甘州老茶馆开业以来,他们每周都要来甘州老茶馆坐镇演出,邵卫红操控着身高近一米的木偶,在激昂的秦腔唱腔中完成“甩袖”“亮相”“鹞子翻身”等高难度动作,也引得满堂茶客举杯叫好。
市民吴秀珍说:“通过这次游玩,觉得非遗文化传承是非常有意义的,上到二楼茶园还有唱戏的,我也是秦腔爱好者,我觉得非遗活动非常有必要。”
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第九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邵卫红说:“今天我们演的这出戏是《二进宫》,也是《赵飞搬兵》里面的一小段,我演的是李艳妃娘娘,我们表演的时候就是四个人,加上一个徐小姐、徐彦昭、侍郎官,我们通过这个表演,就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历史,也知道我们这个木偶戏。”
杖头木偶戏,俗称“三根棒”戏,主棒支撑头部,两根手杆操控双臂,邵家班子的木偶头部以泥土雕塑,面部彩绘借鉴京剧脸谱,生旦净丑一目了然,躯干木质雕刻,衣摆长达一米,既遮蔽操作痕迹,又赋予角色飘逸感。
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第九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邵东梅说:“我们对木偶的这份感情特别深,因为我们的父辈们就一直在演绎,传承到我们这一辈我们也一直在维护它,平时演出完了都要把它规整好、保护好,不要把它损坏。有的时候还要进行一些修修补补,这些是父辈们留给我们的一些技艺,我们特别珍惜它。”
目前团队中,最年轻的传承人也已经60岁,而培养一个合格木偶师需要至少五年全情投入,却只能换来每月微薄的补贴。面对“学艺难、养家更难”的现实困境,如何让年轻人爱上木偶戏,并去传承木偶戏,这副重担落在了邵卫红的肩上。
“通过我们的表演,想让更多的观众更多的人了解和知道杖头木偶戏是这样的,我也希望有喜欢的年轻人加入到我们的这个行列,把我们的杖头木偶戏发扬光大。”邵卫红说。
如今,甘州府城的夜晚璀璨夺目。当邵卫红操控着木偶走向台前,茶客们纷纷举起手机进行拍摄,通过短视频等媒体传播,这既是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对话,也是非遗在新时代的生存智慧。正如邵卫红所说:“木偶戏的‘三根棒’,一根连着过去,一根指向未来,还有一根,握在每个热爱它的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