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紫宁 图/王紫宁 张玲
“以前总说做好事不留名,现在做好事能积分,积分能换东西,邻里们参与的劲头别提多足了!”南街祁连社区居民蒋晓梅翻着自己的积分手册,60分的记录背后,是12次志愿服务的汗水——调解邻里纠纷时的耐心劝说、卫生整治时的弯腰清扫、节日巡逻时的认真值守,这些曾被视作“分外事”的善举,如今都成了她的“文明储蓄”。
甘州区的文明积分体系,正让无数个“蒋晓梅”的故事成为常态。在南街街道祁连社区的实践中,文明行为被拆解为清晰可辨的“得分项”:参与矛盾调解、上报安全隐患可得3分,清除小广告、劝阻乱停乱放可积5分,义务献血、践行移风易俗能赚6至10分,而举报违法行为、获得市级以上表彰更能收获高额积分。与之配套的“扣分清单”则划出刚性底线,飞线充电、乱堆乱放等不文明行为将被扣除10至20分,让“文明账本”既有温度又有力度。
在梁家墩镇五号村的文明积分超市,货架上的洗衣粉、洗洁精旁,醒目地标注着积分兑换的字样。村民刘学军曾用攒了个把月的积分,在年底兑换了许多生活用品:“以前觉得做志愿服务是奉献,现在不仅能帮到别人,自己还能得实惠,这劲头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文明循环正在持续升温。
“我们把‘软引导’变成‘硬指标’,就是要让群众看到,文明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区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股室负责人张晓英介绍,各乡镇街道结合实际细化规则,梁家墩镇将积分分为“讲理论、评典型、帮邻里、庆节日、建家园”五大类,形成了“时长认定—积分登记—币证发放”的闭环;南街祁连社区则构建“参与治理、支持公益、移风易俗”等七大类评分标准,连文明养宠、家庭孝老等细节都纳入考核,真正让文明实践融入日常。
午后的南街商业综合体服务点,一场热闹的积分兑换正在进行。蒋晓梅拿着60积分兑换的“文明币”,正在小区乐美家超市兑换拉面,不远处,老年居民正用积分兑换伊清源烤馍店的花馍,刚外出回来的居民高玉兰正在满福多果蔬超市兑换水果。
“这正是甘州区精心设计的文明币兑换场景,既有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也有体检、家政等服务项目,还能抵扣商业综合体的消费金额,”南街祁连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赵金花指着积分兑换点介绍道,“为了让‘文明币’真正成为大家认可的‘硬通货’,我们不仅制定了详细的积分获取和兑换细则,把参与矛盾调解、卫生整治、节日治安等活动都纳入积分范围,还联合辖区商超、家政公司等10多家单位组建了‘文明联盟’,让居民的每一分‘文明储蓄’都能在这里兑换到实实在在的便利,这也是我们用‘小积分’撬动‘大文明’的初衷。”
文明积分的生命力,在于制度的长效保障。甘州区构建起“街道主导、社区落实、商户参与”的联动机制,通过“电话抽查+台账复核”确保数据真实,商业综合体主动加入联盟,提供兑换商品和服务折扣,让文明实践融入商业生态。
从街头巷尾的志愿服务,到积分超市的热闹兑换,甘州区用“文明币”点燃了基层治理的“新引擎”。当每一次让座、每一次帮扶、每一次奉献都被郑重记录,当“做好事、攒积分、换实惠”成为生活习惯,这座城市正在文明实践的浪潮中,编织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图景。
“下一步,我们要让文明积分从‘社区圈’走向‘全城通’。”区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股室负责人张晓英表示,将重点推进积分标准统一化、兑换体系多元化,积极拓展“积分+”应用场景,将积分与评优评先、社区福利等挂钩,让文明行为与群众切身利益深度绑定,真正实现“人人争当文明实践者,人人争做文明人”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