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冯杰
盛夏清晨,漫步甘州区黑河林场,犹如沐浴在天然的大氧吧之中,迎面而来的是习习凉风,听到的是鸟儿与树叶的和鸣,映入眼帘的是飘逸的云,灵动的树,青郁苍翠的雪山,感受到的是心灵的震撼和洗礼。
近年来,甘州区以筑牢守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为己任,围绕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成果、加快“双碳”城市建设步伐,依托山水林田湖、三北防护林、国家储备林及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等林草重点生态项目,把昔日的黑河西岸戈壁荒滩打造成了绿树成荫的“彩色林海”,将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造福子孙后代的“绿色银行”,创造了荒滩变绿洲的“甘州奇迹”。
矢志不渝,逐梦蓝图实现
你绝对想不到,在6年前,这里还是飞沙走石、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滩。面对地理条件十分恶劣的难题,很多人都束手无策:“没土怎么栽树?”“栽树水从哪来?”“栽什么树才能成活?”这一系列的问题像大山一样横在了大家面前。
面对困难,甘州区林业工作人员并没有退缩,摒弃传统思路,潜心研究栽植方案,科学编制绿化技术规划,经过多次论证后提出了“改地适树”生态修复模式和“四季造林”新构想。充分利用周围乡镇高标准农田整治和城市建设地基开挖的余土,在造林区域拉运覆盖了近1米厚的种植土来改良造林立地条件;克服西北地区造林窗口期短的瓶颈问题,打破了传统造林季节的限制,开启了春夏季造林为主、秋冬季造林为辅的四季造林新模式,使年均造林效率提升了40%。这一区域的植被覆盖率从2018年的不足5%跃升至85%。黑河林场先后荣获了“全国造林绿化先进集体”“全国十佳国有林场”“全国森林康养试点示范基地”等称号,并于2023年纳入国家林草局三北地区种苗基地试点,2025年被确定为甘肃省省级保障性苗圃,在筑牢守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同时,进一步厚植了诗意甘州的生态底蕴。
多措并施,圆梦绿海蓝天
上世纪90年代,大量建材企业进驻黑河流域进行挖砂采石,20多年的无序采挖,沿岸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长期荒置的黑河滩,春季飞沙走石,夏季雨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大量的砂石料坑成为了建筑和生活垃圾堆积地,脏乱差问题成为城市发展的“痛点”。常年干旱少水、春季风沙肆虐是影响人居环境的最大隐患,植树造林成了改变甘州生态环境的迫切愿望。
甘州区抢抓生态建设发展机遇,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综合治理,以山水林田湖、大规模国土绿化、国家储备林、地方政府专项债等项目为支撑,利用六年时间,将黑河滩打造成了全省规模最大的集约人工林。六年来,黑河林场以筑牢守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将绿化造林和生态修复有机结合,先后实施了万亩常青苗木储备林基地、胡杨林营造、黑河生态带、黑河生态园一期、黑河生态园二期、黑河绿化带等子项目,累计人工造林6万亩。栽植樟子松、云杉、油松、新疆杨、海棠、大叶榆、胡杨、白皮松等针阔类苗木1800余万株,种植各类地被花卉246万平方米。良好的生态环境使整个黑河西岸成为城市的“制氧机”和“加湿器”,水源涵养能力大幅度提升,优良天气指数排名持续攀升。
精管善治,守护绿水青山
六年来,甘州区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发展目标,按照“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绿化标准,积极拓展森林康养新业态,着眼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森林体育、生态文化及生态教育设施建设,着力提升绿色森林旅游品质、扩展生态文化内涵、整合生态旅游产业,提升人民整体幸福指数。
“一分植九分管”,针对造林面积广、管护难度大、管护资金缺乏等不利因素,黑河林场坚持造管并重、造护并举,科学制定季节性管护计划,划定管护责任区域,健全护林队伍,配齐护林设施,不断提高管护质量。彻底杜绝了过去管护工作中“春天掀高潮,夏天不浇水,秋天羊啃掉,冬天当柴烧”的“重栽轻管”现象。采取了“划段包干,分片养护”方式,下足“绣花”功夫,做好“成活”文章,组织养护人员头顶烈日,栉风沐雨,逐段进行灌水除草、修枝抹芽、防虫灭病,个别灌不到水的地段就发动干部职工肩挑手扛,一桶一桶取水,一棵一棵灌溉,争时间、抢进度,确保树木成活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新植树木成活率平均达到95%,保存率达到了92%,植树造林成果取得了明显成效。